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官风采 > 队伍建设
“扫黑除恶进乡村”普法活动的一些思考
作者:云静达  发布时间:2019-01-16 16:50:04 打印 字号: | |
  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是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一次“大扫除”,如何让扫黑除恶的更加深入基层,让民众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安全感和获得感,基层普法要有一套符合实际的方法模式。在普法过程中,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“接地气”:

  一、宣传内容接地气。土左旗有700余个自然村,20多个乡镇区域,人口达30多万人。我们宣传的内容如果仅限于“背法条”、“讲政策”、“走样子”的宣传效果肯定不好。我们需要把专业的法律词汇变成生动的法律故事,把国家政策变成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讲给他们听。我们更需要了解各个乡镇村里的实际情况、民风民俗,有些乡镇自然资源相对发达,就可能出现“在矿产资源开发中恶性竞争或者公开侵占国有矿产资源的黑恶势力”的情况,我们宣传的时候就要着重讲这些案例。有些乡镇位于城乡结合部,随着城市发展“人地矛盾”比较突出,那么就容易产生“强行插手土地、草场承包,以非法手段攫取最大利益的黑恶势力”,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将这类型的案例讲给大家,启发大家,进一步回答村民的问题。在互动之间,既能获取涉黑涉恶的线索,又能更好地普及法律知识。而且在这样氛围下,我们的普法工作往往都是“一坐一下午”,老百姓总有说不完的话。

  二、宣传方式接地气。刚开始宣传扫黑除恶法律知识的时候,我们的方式基本都是——“摆一些展板、发一些传单、读几段稿子、鼓几下掌”。但是不论宣传单和展板制作的多精美,发言稿写得多好,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。我们宣传的人员普通话都说的特别标准,但浮在老百姓脸上的总是“茫然”二字。所以为了更好做好宣传工作,原有的方式必须改变。由原来的“开会式宣传”变成了深入群众家庭的宣传,有的村委会条件允许,我们会邀请村民到村委会进行“座谈式”宣传。语言上尽可能的用家乡话,用方言去和老百姓进行沟通,这样可以更好地拉进咱们与群众之间的距离。

  三、宣传效果接地气。所谓宣传效果,其实是考核指标。不管内容上多么天花乱坠,形式上多么丰富多样。最后还得看我们普法工作的效果是不是让法律真的走进了村民心里,村民的法律意识是否真的建立起来,遇到问题的时候是“找法”还是“找关系”。这就是最接地气的宣传效果。在我们陆续的回访过程中,效果是较为明显的。但是,这个路还很长,也是我们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。

  扫黑除恶专项行动,不是一次“运动”,而是构建法治社会的一次契机。构建法治社会,最难的是让我们的基层群众相信法律的力量,明白法律的作用,知晓法律的边界。如此,“法律”才会像“道德”一样深入人心。打通普法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其实很容易,用“心”就可以。
责任编辑:辛杰